SinansNotes

女性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吗?

正文 作为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我以前一直单纯地认为女性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不管是选择做家庭主妇还是职场女性还是两边兼顾,这都是个人选择,都应该得到社会尊重。特别是全职妈妈,这其实是份比外出打工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工作”啊(我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变)。 但开始工作这两三年来,我对女性工作的想法慢慢变了。刚毕业时觉得二十七八开始准备生育挺合适(因为我想要2-3个孩子);一两年后决定...

如何宅家隔离生活也能保持高效率和好心情

为了保持心情平稳和工作效率,有一份规律、合适的每日作息 routine 对于 24/7 的宅家生活来说可谓千金不换。 前两个星期看了 Bob Iger 的大师课,其中有一节讲了他工作日的作息表。作为华特迪士尼公司05到20年的 CEO,他的作息表还蛮有代表性的(在CEO中)。不过让我最有共鸣的一点不是他的时间表,而是他对个人独处思考时间的重视,他在几分钟视频里反复提到多次,一天中设立独处时...

大师课学习笔记:Krugman 的经济学课 02

这周上完了 Krugman 的经济学大师课,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有些概念或知识,要么不学要么认真学,停留在道听途说只学点皮毛的状态反而是最有害的。经济学也许就属于这个范畴。 通过这二十几节经济学入门课,我总结了几个 Krugman 讲到的民间广泛流传的错误经济学观念(我在两周之前也同样以为这些多少是对的),写在下面: Common Myths in Economics 大量印钱会...

大师课学习笔记:Krugman 的经济学课 01

这个星期看了十几期 Krugman 的经济学课。我作为没接受过什么正经经济学教育的人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结合最近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和大家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Krugman 对08经济危机的讲解一下子变得很贴合现实。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所谓“信心”是什么;二是经济周期对个人的影响。 关于第一点,以前总看新闻说“对市场的信心”云云,但其实不是很理解信心的重要性。但结合最近疫情...

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老读者都知道,我一直把勇气放在一个人可以拥有的美好特质中很靠前的位置上。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呢?今天我想讲个关于勇气的真实故事。 我有个同事,是个与我同龄的女生,来自一个东欧小国。个子不到一米六,模样也普通。几个月前,她突然接到家里人打来的紧急电话,说她的表妹在葡萄牙失踪且健康状况堪忧。事发突然,她当下就订了第二天一早去葡萄牙的机票,并请了几天假去处理家庭急事。等几天后她飞回柏林继续上班了...

我为什么不害怕坐飞机

我有一个朋友,很害怕坐飞机。不是光嘴上说说的那种,而是真的生理性害怕。他并不是胆小的人,但他一坐到飞机上就会变成另一个人。从飞机起飞到降落的整个过程里,他会紧紧抓住座位扶手,闭着眼睛,皱着眉头,汗如雨下——总之整个人差不多进入应激状态了。当然,想要消除这种恐惧恐怕需要一些专业帮助。不过我今天只想聊聊除了专业帮助之外的事。 我曾问他为什么这么害怕坐飞机。他说,在飞行过程中他对飞机完全无控制力...

什么是爱国

自从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以后,我就对自己是否爱国这件事心存疑虑。又看到有作家说,所有有祖国的人都天性爱国,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就是拧巴。这就更让我困惑了。我的困惑主要分为两点: “爱国”的“爱”,是什么意思;“爱国”的“国”,又是什么意思。 也许中文与英文对这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能更好地在对比之中描述我的困惑。 英语里的“爱国精神”「patriotism」词根来自拉丁语「patriota」,...

5 Best Documentaries of 2019

假期荐片:2019最佳纪录片 去年看了几部优质纪录片,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在这儿推荐给读者。 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这部比尔盖茨的系列纪录片刚推出时就在中文互联网上小火了一阵。 关于比尔盖茨童年、青少年时的描述非常有意思,也是平时各种媒体报道中更少见的内容。最直接的感受是,比尔盖茨也太不适合拿来当鸡汤故事主角了,他成功难道是因...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New Year Resolutions 一份不一样的新年计划指南

作为一个具有长年与自己写的计划搏斗经验的人,最近几年我终于开始有点开窍,慢慢摸索出一些如何制定真正适合自己且能大概率愉快完成的计划的经验。我的方法论很可能和绝大多数你能看到的“如何做好新年计划”不太一样,不一定是最容易省时的方法,但也许是最可能让你生活一点点向你所希望的方向变好的方式。 计划为什么总是落空? 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计划失败、心愿落空的失望,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你认真想过...

What I read in 2019

引子 Intro 有时好不容易读完一本声名在外、评分很高的书,我却没发觉此书好在哪里,不免催生出一点自我怀疑:读不出书的好来,大概是我的问题吧?然而几个月前我在微博上分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读后感时,发现不同人从同一本书中读到的东西竟如此天差地别,不禁有些释然:读后感是非常个人的表达,如果我们想要保持个人原创性真实度(originality & authenticity),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