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My Reading Year, 2021

My Reading Year, 2021

Best reads of 2021

《A thousand brains》by Jeff Hawkins

《On China》by Henry Kissinger

《The art of impossible》by Steven Kotler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by 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Designing your life》by Bill Burnett & Dave Evans

《Shape up》by Ryan Singer

.

Here’s a list of books I’ve read in 2021 and my thoughts on each one of them —

Nonfiction

Neuroscience

A thousand brains: a new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Jeff Hawkins

我今年读过的最推荐的书之一!这本书也上了比尔盖茨不久前发的年度书单 :)

我已经写过一篇很完整的读书笔记

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 | Steven Kotler

作者Steven Kotler总结解读了最前沿的脑科学研究,把peak performance分解成motivation、learning、creativity和flow,回归到最原始基础的神经化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hack自己大脑,以最不费力的方式来发掘潜力实现目标的方法论。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但并非大量信息的简单堆砌。很适合那些想要了解一些可以提高学习工作能力的实用脑科学,但不知道从何起步的读者。我边读边做了很多笔记,如专家看得见但普通人会忽视的知识正念冥想如何调节情绪,何为真正的情商心流与自我评判,如何提高创造力等等。

Self Improvement / Career Development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 Scott Adams

作者Scott Adams强调过多次,不要把他写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甚至都不必当作建议,毕竟他的主业可是漫画家。作者说,把此书当作“the experience of your smart friend”,外加穿插的一些科学研究证据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内容的质量肯定是超出预期的。书中写到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system v.s. goal,energy management,elements for happiness,passion is bullshit,math of success,都是很实用很开阔思路的内容。虽然书中有些观点对我来说并无新意,但对于没听过的人来说,肯定会很有价值。

年初看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可见影响就是我从之前努力一周运动3次到争取每天都有所运动。作者“get active everyday”的建议让我的运动频率从30-40%直接升到80%左右,相当可观!

Designing your life | Bill Burnett & Dave Evans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是为回母校的职业规划讲座寻找素材,后来读着读着发现这本书不止是为大学生写的,实际上很适合任何对自己现状不满或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阅读参考。

这本书源于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一门叫“Life Design(人生设计)”的课程,教学生如何把Design Thinking原则应用到人生规划(主要是职业规划)上。因为很受欢迎,也有研究验证过这门课对学生有显著积极影响,所以讲这门课的两位教授就合写了这本书,给更多不能亲自去斯坦福上课的读者“云上课”的机会。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大原因是它和普通讲职业规划的材料非常不同。这本书不仅精确地抓住了现代社会很多人在择业上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多个既深刻又实用的元认知思考工具。

比如,书里提到几个概念:

  • Wicked problems(棘手问题),即那些在现实中有各种制约因素,非常复杂,很难或无法完美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政策规划的问题。

作者说,人生规划其实就是个wicked problem,在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的前提下并不存在一个完美解决方案,人生也不存在唯一一条“最佳路线”,因此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不应该是“我想找到那个答案,能让我一劳永逸解决人生里的问题”、“我选这条路是不是就会错失人生最优解”,这些思维方式是不会成功的。

  • Gravity problems(重力问题),这个我之前已经写过了。重力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无法改变、解决的。

比如,有些行业平均收入很低,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选择进入时你就已经知道了,再抱怨哀叹也不会改变现状。开始行动的第一步应该是识别“重力问题”,这样接下来才可以把精力放在真正有解决可能性的非重力问题上。

  • Anchor problems(锚定问题),那些让我们卡住的问题。

“锚定问题”通常是这样出现的:我们有一个目标,很快想到第一个解决方案,但这个解决方案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我们已经卡在这个解决方案上很久(甚至数年)了,以至于这个解决方案本身已经变得不可能实现,变成一个“锚定问题”了,把我们牢牢禁锢在一个思维死角里。

但实际上,这个现在让人痛苦的“锚定问题”,只是目标的潜在解决方案之一啊。先不说登顶通常存在多条爬山路线,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卡在一个没深思熟虑过的解决方案上太久,以至于都忘了最初目标是啥呢……

Don’t make a doable problem into an anchor problem by wedding yourself to a solution that just isn’t working.

  • Dysfunctional beliefs(功能失调性信念),之前有一条微博专门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我很佩服美国教育体制内老师的一点就是,他们有深刻的思想,但同时也能给出有效的方法论,能让学生把理论真正落到实处。比如人生设计这门课程的两个教授就是如此。

推荐所有年轻人(我觉得所有认为自己人生还很有盼头的人都是年轻人:P)都翻翻这本书,很可能可以收获面对人生问题的更好思维工具。

Nice girls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 | Lois P Frankel

这本写给职场女性的老书初版于2004年。书中内容对你有多少价值,取决于你所处的职场环境有多先进 :) 如果你(作为工作女性)生活在一个男女不平等还相当严重,社会文明程度不高,大部分公司的企业文化较落后的大环境里,那你确实很有可能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有利于在职场升职加薪的实用建议!

像这本书这样鼓励女性向男性的行为靠近以获取更高事业成就的思路,在欧美一些地方好像已经不那么适用了……

远离迷茫,从学会赚钱开始 | 曾鹏宇

没什么实质性内容,没必要翻开……

Technology

Make your own neural network | Tariq Rashid

这是一本从基本数学理论讲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发展动机的入门级技术书。比较有趣的是讲完原理后还有上手写码实践的部分:从零开始用Python写简单的神经网络,并训练出一个图像识别的模型。看完书能做出个小项目,很适合需要积累一点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的程序员。

这其实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底层理解一些神经网络里的常见专用概念,比如feed forward, backpropogation, gradient descent, updating weights等。作者说,这些基础原理其实不难学习;看完此书后我也对此感到赞同,但的确前几年我从没遇到过能像这本书一样真正把这些概念掰开揉碎讲清楚的教学材料。

凤凰项目 The Phoenix Project: a novel about IT, DevOps, and helping your business win | Gene Kim, George Spafford & Kevin Behr

对于在软件/科技公司里工作的人,尤其是对程序员和技术经理来说,这本讲企业转型的技术小说很值得一读!

虽然具体内容(从传统人肉IT运维转型到DevOps)上已经显得过时,但思路上还是很精彩的。如何分析存在于大组织架构中的复杂问题,如何带领部门转型,如何从日常事务中跳出来思考更高维度的问题,这本书里都写到了。

因为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所以比看干巴巴的非虚构商业书管理书要生动、易读得多。

Robot: meet the machines of the future | D.K. Publishing

翻这本D.K.科普图册书就像亲临了多场机器人博览会一样。相对于去博览会,图书的缺点是时效性强,毕竟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现在发展很快;优点是更有逻辑更系统,信息综合性更好,更有科普意义。

Writing

风格的要素 The elements of style | William Strunk Jr.

因为想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所以看了这本著名的《风格的要素》。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初版于一百多年前,其中内容在今天读来却依然不过时,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优秀的英文写作风格其实和我们从小在国内学校学到的英语作文风完全相反。

The approach to style is by ways of plainness, simplicity, orderliness, sincerity.

好的写作风格意味着,能用简单朴素的词和结构,就不用繁复华丽的词或结构。当平铺直叙就能准确表达时,就不必用修辞和长难句。学写中学英语作文时,老师基本都会传授,要用大词,要用修辞,要写长句,包括各种从句。现在回看,那显然是因为大家(包括阅卷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风格,为了快速省力地区分学生英语水平,所以给出“越复杂就越高级”这个评分标准。

这本书解答了我上学时看一些美国优秀小说杂文时的疑惑:明明这用词都很简单,句子也不长,怎么就获奖了呢 :)

再摘录几条书中列出的优秀写作风格指南:

Omit needless words.

Use the active voice.

Do not overstate.

Avoid fancy words.

Acoid the use of qualifiers.

Do not explain too much.

Use figures of speech sparingly.

History / Politics

论中国 On China | Henry Kissinger

这是一本从美国人(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视角讲中国的经典好书!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尝试思考政治问题的思路,同时也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简洁顺畅的梳理。基辛格的书值得一读的原因在于,他确实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他能综合历史传统与近现代时政局势的视角来理解中国领导人,又有多年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第一手经验。我觉得很适合中国年轻人以开放心态去阅读,打破自己原有的一些简化僵化的观点。

Creativity

Steal like an artist | Austin Kleon

Show your work | Austin Kleon

Keep going | Austin Kleon

The artist’s way | Julia Cameron

我写过一篇关于创造力的读书笔记合集,囊括了以上四本书。

Autobiography

The path to power &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 Margaret Thatcher

Audible上的撒切尔自传合集有声书版可是撒切尔本人朗读的哦!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一点撒切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推荐撒切尔自传的三个理由:

  • 了解撒切尔的生平故事,感受撒切尔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

Conviction(信念)几乎是这两本自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之一,从撒切尔的一言一行可以看出”a person of convictions”是什么样子的。

再就是领导力。什么才是领导力,撒切尔作为一位政治家,是如何面向同僚和民众树立影响力的。这些细节都可以通过她的自传慢慢品味。

  • 了解英国政治体系。

英国古老的君主立宪制发展至今依然牢固,而且直接影响了很多英联邦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些表明了英国政治在世界政治版图中的特殊性。

更具体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民众如何参与政治,崇尚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如何塑造英国的政治文化,议会、内阁、首相、女王在政治决策中的角色,这些政治历史常识都可以从这本自传中领略到。

  • 了解英国从一战后到苏联解体这段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风貌。

撒切尔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长大,这深深影响了她的政治信念和政策方向。

再就是为什么英国和欧洲大陆总是不对付,你了解了英国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后,可能就会发现,英国最近几年“脱欧”没什么令人惊奇的,最初选择“入欧”也许才是一个不寻常的决定……

一生的旅程 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15 years as CEO of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 Robert Iger

这是一个背景普通的人,在47年职业生涯中从未跳槽,从电视台底层打杂工一路做到华特迪士尼CEO位置上的故事。

这本书比普通的商业类书籍要真诚得多。对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和他所做决定的动机,Bob Iger写得非常具体真实。从内部视角回看传统传媒衰落到新型媒体崛起的这期间里,美国创意产业商业大事件发生的始末,这一点很有看头!

Bob Iger在职期间,迪士尼收购了乔布斯的皮克斯动画公司,所以这本书也以不少笔墨描述这个收购过程和Iger与乔布斯的互动。有些段落非常感人,我读的时候还忍不住红了眼圈。喜欢乔布斯的读者,可以翻翻这本书里的相关章节,了解乔布斯的另一个不与苹果产品绑定的侧面。

PS: 这本书也得到过比尔盖茨的推荐。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This is going to hurt: secret diaries of a junior doctor | Adam Kay

一本轻松搞笑之余不乏思考的书。请看我之前写过的读书笔记,其中写了几点我对医疗问题的想法。

Economics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 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总结在此

Money for nothing: the scientists, fraudsters, and corrupt politicians who reinvented money, panicked a nation, and made the world rich | Thomas Levenson

这本是讲的是现代金融业的起源与发展。这么介绍听起来可能会多少显得枯燥,但作者的遣词造句水平和深厚的文字功力让整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个跌宕起伏的小说。

当我们想到金融时,很少会从时间的维度上去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工具是如何诞生并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也很少有人了解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与金融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本书从牛顿对金融业的贡献讲起,描述了现代金融市场在17世纪的英国诞生,与英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联系,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金融危机(发生于1720年)的详细始末。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强烈的感受:跟英国金融业的几百年发展历史相比,A股明显还是个新生儿呢(现代上证交易所正式成立于1990年),A股市场和交易群众现在还不成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还有很长的成长之路要走,未来潜力很大。

Personal Finances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 李笑来

这是一本讲定投的投资理财书,很薄。

这本书帮我理清了一些我在理财上的困惑,比如怎样平衡自己的保守心态与长期主义,如何看待经济周期。

在周期这个问题上,作者提出,由于信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错误信息和恐慌情绪被修正的速度变得更快,经济周期也在随之缩短。比如,2020年初因为疫情标普指数下跌的部分在几个月后就涨回来了,而08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却花了小几年才被市场消化。这个思路我还是第一次接触,间接帮我坚定了持续、长期投资的心态。

解读基金 | 季凯帆

这本作为了解A股基金市场的常识书还可以。

一个提醒:看这类非专业人士写的理财书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不要把作者的投资观点与常识、知识、事实相混淆。也不要以为看了一本书就真能自信地去投资A股市场……

Business

Shape up: stop running in circles and ship work that matters | Ryan Singer

关键词:软件产品设计、组织架构、团队工作模式;范围限定:小型软件公司。《Shape up》是我在这些话题上目前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Basecamp公司内部软件项目管理与产品开发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与Agile(敏捷开发)/ Scrum / Kanban / Waterfall 等大部分软件开发公司使用的项目管理方法都大不相同。

首先,Basecamp的项目管理原则是“fixed time, variable scope”,即固定的周期、可变的范围。

Basecamp的项目开发周期是6+2周,而不是软件科技公司更熟悉的两周agile周期。他们认为两周时间太短,很难持续ship anything meaningful。6周是一个项目从头到尾的开发和测试时长,接下来两周是处理bug、发布、写文档,以及放松调整缓冲期。6周内完不成的项目,原则上就会被终止,不会为了完成就不断延期(避免被沉没成本耽误更多资源)。

Basecamp内部开发feature的团队以2-3人为单位:1个产品设计,1-2个软件工程师。

与开发周期并行的是product shaping(产品定义?)过程,由C-level和高级产品设计人员进行,同样也是以人数非常有限的小团队进行。这个阶段定义出的产品特征处于抽象与具体之间。不具体到执行细节,这样之后开发和设计人员才能有自主权决定怎么完成项目;不过于抽象,才能不把过多不可预测性和复杂度压到开发设计人员身上。

产品定义之后,有一个项目betting阶段。此时所有想要进入下一个开发周期的项目一起竞争资源。

在Basecamp不存在项目backlog,如果项目不被选中,也不会安排到下下个周期。如果有人想要推动一个项目,那他应该到betting阶段推销这个项目。胜出的项目就会安排给下一个开发周期的开发小团队。

以上我大致概括了Basecamp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方法论的几个与众不同的特征。书里还有不少非常有意思的工作模型。除了理论之外,《Shape up》还包括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建议和真实案例说明。

全书只有100多页,集中几小时就能看完。Basecamp官网有PDF,可以免费下载。

五星推荐给有一定工作经验,软件科技行业的从业者阅读借鉴!

Medicine

最好的告别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 Atul Gawande

选择看这本书是想从专业人士那里了解目前在经济医疗发达地区的养老选项。

关于体面养老的选项,如果你是个对衰老焦虑且不太了解养老现状的人,那的确可以看看此书。虽然这本书夹杂了很多略冗长的故事案例,信息量有限,但对于小白来说是个开始,毕竟这个主题的通俗书还不多。

比如老年社区、养老院的不同种类,适合什么样的人群,需要注意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考虑搬入老年社区等等;再就是这本书可以促使人更早开始考虑自己能接受的老去的方式——想要一直生活在自己家里,还是愿意接受为了延长质量不高的生命而在医院床上躺很久,或者寻找辅助生活(assisted living)的选项。

提前考虑这些是为了到时候不会很突然地感到在被生活推着走,在需要作出选择时能做出理性决定。

这本书对衰老知识的科普也比较实用,可以用来关注长辈的身体状况。例如,老人第一次不明原因的摔倒意外,通常是人衰老到无法独立自主生活的重要信号。

Education

优秀的绵羊 Excellent sheep | William Deresiewicz

“优秀的绵羊”指的是现在美国精英大学批量生产出的世俗意义上很优秀但实际上内心迷茫恐惧的精英年轻人们。

这本书几年前曾风靡一时,但我读下来感觉是整体比较无聊,说教部分偏多。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是讲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历史变迁的章节。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 | 杨滢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本中国家长能读到的质量最高的儿童教育本土中文书籍之一。本书作者是微博著名博主 @屠龙的胭脂井。

Psychology

How to think more about sex | Alain de Botton

这本书的主题其实更接近于how to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modern sex。内容上不止于谈sex本身,还包括现代亲密关系中的常见问题。18岁以上的读者可以翻一翻~

Sociology

格调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 Paul Fussell

这是一本评述美国社会阶级的书。二十年前时此书在国内已经火过一回,我看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为窥视上层人士的生活,顺便学学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但作者可不是以此为目的来写的。不论是上层还是中产还是底层,都逃不开作者的刻薄嘲讽之辞。中产的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底层的不自由低尊严,上层的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都是作者笔下讽刺的对象。

最后作者提出,还存在一种在现有社会阶级系统之外生活的一种可能性。虽然这说法有点陈词滥调且脱离现实,但以偶尔以这种跳脱的心态来面对过于内卷的现状,倒也不失一种能让自己更自由一点的思维方式(前提是已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Architecture

住宅精细化设计 Detailed design for dwellings | 周燕珉

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过关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看完这本书差不多可以避开80%在国内买房装修的坑。

对非东亚地区(即集中大片的高层住宅楼房不是主流的地方)的参考性有限。

Fiction

复乐园 Paradise regained | 渡边淳一 Junichi Watanabe

养老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是极其少见了。这本十几年前初版的小说,现在看也并不过时,简直可以算是对现代养老观念的科普作品。

我之前写过的读书笔记

4 3 2 1 | Paul Auster

喜欢读正经小说的同学们,一定不要错过保罗·奥斯特的作品!

保罗·奥斯特属于天才型作家,自创了一种与众不同、原创度很高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文体。如果你没看过他的作品,也先不去看书评,第一次看完一本奥斯特的小说可能会让你产生,“啊小说还能这么写?!”的感受。

《4 3 2 1》是奥斯特最新的小说(2017年出版〉,讲的是一个在二战后出生于美国的男孩的成长故事。这个男孩叫弗格森,是第三代犹太移民,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新泽西和纽约。

这部小说最特别的设定在于,作者写了四个并行版本的弗格森的成长故事。同一个人,仅因为从小到大成长环境中偶然事件的些许不同,而会走上怎样不同的人生道路呢——这就是作者想要探索的主题。

除了偶然事件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我觉得还有个主题很有启发性,即一件已发生的事与那件事的影响之间的区别。一些心理学家不是会这么说么,一件事对你的影响取决于你如何去解读它。如果你能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足够好的narrative(叙事),那即使是一件表面看起来糟糕的事,也有可能给人生留下积极的影响。

除此之外,小说还花了大量篇幅描述60年代的美国社会,包括重要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书中涉及的细节基本上都是真实的,读小说的过程中顺便了解美国疯狂的60年代历史,也非常有意思。

以上是我对《4 3 2 1》的好评部分,下面是吐槽。如果你打算看这本小说,可以选择停在这里不往下看——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作者生平的话,会发现保罗·奥斯特和小说里的主人公小男孩非常像:都出生于1947年,都是犹太移民后裔,都在新泽西长大,都非常喜欢纽约,都对写作有着天生的兴趣和天赋。

说实话,这也不是奥斯特第一次把自己的影子放在小说里了,我是觉得这种行为有点太自恋,不太能让人忍受……除了小说,奥斯特现在74岁,但已经出版了至少两本正八经的回忆录……自恋也就罢了,我觉得把自己写成小说主人公的创作决定其实很影响这本小说的冲击力和格局。如果它是更加纯粹的对不同人生道路的讨论,那价值肯定会高于疑似回忆录的主题。

柳林风声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 Kenneth Grahame

这是一本英国经典童话,初版于一百多年前。这是一个关于朋友和好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的故事。语言优美、平和、典雅。在成年之后再读新的童话,可以重拾一小片内心的柔软。

贪心记 | 神圣午睡

这是一个关于职场女性的成长小说。适合那些像女主一样从小感情经历趋于零,在年纪二十大几时才开始探索什么是爱情的女性读者。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情节中还可以学到不少职场升级打怪的小贴士。

媚俗小说 | 神圣午睡

这是我读过的文学性最强的网文小说!作者通过解构普通女孩对爱情的幻想,让读者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探索对爱情观的反思。作者一贯的轻喜剧风格让人读起来毫无负担,是个当你不想读严肃非虚构书籍也不想读无营养糖水小说时的好选项。

Harry Potter und der Stein der Weisen | J. K. Rowling

提到哈利波特当然不是为了推荐这套书,而是想推荐一个学习外语的方法:

选一本情节熟悉的书,跟着有声书一起读外语版。生词只在多次出现时才去查。重点是以大量泛读加强语感,不因望生词而生怯进而半途而废。比如,我特别熟悉哈利波特的故事,于是买了德语版的哈利波特纸质书和有声书,边听有声书边看纸质书,极少专门停下音频去查生词,最后一气呵成,用了十多个小时就看完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德译本。

这种学外语方法过程趣味性强,结果予人成就感,不太有吃苦的感觉。

Further reading

My book recommendations, 2020 (Bilingual)

Tech book recommendations, 2020 (in English)

What I read in 2019 (in Chinese)

What I read in 2018 (in Chinese)

What I read in 2017 (in Chinese)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